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社會住宅公共藝術的未來和想像

 

「社會住宅公共藝術的未來和想像」論壇圓滿落幕 |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於10日辦理「社會住宅公共藝術的未來和想像」論壇,由陳柏谷(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副理事長)主持,特別邀請陳靖怡(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副處長)、侯力瑋(臺灣電力公司營建處公共藝術課課長)、洪宜玲(明日製作所總監)、周家緯(好伴社計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等齊聚對談,現場除了住都中心及地方政府相關業務單位,更有許多藝術界工作者都參與討論、關心社宅公共藝術的未來。

國家住都中心花敬群董事長於開場勉勵社宅公共藝術需要各單位共同努力,並建立夥伴關係,期待藝術融入生活與居民共同創作。

陳靖怡副處長帶來臺中的經驗,強調社宅人口的流動特性,應善用公共藝術資源來創造新社區的生活感,從建立鄰里關係到共同創作,漸漸發展出社區的共有資產與合作關係,然而居民終究會遷移、計畫終究要結束,計畫的下一步與延續性則是市府持續探問思考的議題。

侯力瑋課長分享代辦林口社宅公共藝術的經驗,他提到最困難的事情是讓住戶願意走出來,回應社區應該先討論生活再討論藝術,而「吃」是最容易吸引人潮的活動。

在林口的計畫中以子計畫A進入社區交陪擾動,子計畫B透過影視開啟與外界對話之契機,兩計畫透過平台會議每半年滾動檢討相互交流。最後課長認為社宅的公共藝術可以讓更多元的藝術家參與,讓藝術更貼近生活,期待以更開放的心支持更多元的可能。

洪宜玲總監藉由環南市場到興隆社宅(安康平宅)的經驗,透過進入田野認識社區,發現地方的獨特與寶貴之處,從主客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思考從安康平宅轉換到社宅的過程,如何陪伴居民經歷這個轉變。

此外,總監更提出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中的困難與議題,包含涉及各單位與地方意見的溝通等,需要時間與更多人的努力。

周家緯營運長則以承辦廠商的角度分享臺中經驗,以社會設計的角度切入,強調公共藝術應保有彈性,社宅中存在多種角色關係,多重的溝通介面影響著資訊如何傳遞或是決策如何形成。

他更提到計畫型公共藝術的價值及成果應該如何衡量,是所有公共藝術執行者都應該深入思考的議題,並期許公共藝術能成為促進各種生活想像實現的基礎建設。

本案研究員曾哲偉以國際案例提出台灣公共藝術案可參考的案例,比利時佛拉蒙「委託藝術試點計畫(Pilootprojecten Kunst in Opdracht)」中「紀念『紀念碑』」(Over het herdenken van het ‘monument’)說明政府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參與公共藝術案,以及藝術家如何以藝術回應地方創傷與社會議題。

國家住都中心表示,本次論壇有許多精采且發人省思的分享與討論,相信所有參與者都獲益良多。目前台灣社宅公共藝術仍處於起步階段,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期待持續與各界交流分享,讓公共藝術有更多元的可能,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