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將於112年12月~113年11月舉辦「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展覽,臺灣博物館文教金會與臺灣建築學會共同辦理小型講座,以輕鬆舒服的客廳 TALK,促進建築專業人員與民眾之意見交流與溝通。

「當我們同宅一起」展覽系列講座「公宅客廳TALK」活動,我們將於每場次邀請1位主持人與2位分享者,針對公共住宅歷史、生活型態、公共藝術、都市發展等主題進行分享,並以小客廳對談形式,在輕鬆的氣氛下提高觀眾對公宅展覽及議題的參與熱度,歡迎各位踴躍報名參加。

※五場次分別為:


2024年3月2日(六)13:30〜15:30
主題一:公宅與都市更新
曾光宗(主持人):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許程凱(講    者):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副理
徐維志(講    者):徐維志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林啟賢(講    者):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綜合業務部副主任


2024年4月27日(六)13:30〜15:30
主題二:公共住宅裡的藝術
徐昌志(主持人):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蕭有志(講    者):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大合設計協同主持人、獨立創作藝術家
陳宣誠(講    者):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共感地景創作主持建築師


2024年5月18日(六)13:30〜15:30
主題三:公宅與城鄉發展
徐燕興(主持人):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曾任基隆市政府都發處處長

鄭人豪(講    者):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曾任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正工程司、曾任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正工程司

彭揚凱(講    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內政部住宅審議委員會委員、桃園市住宅諮詢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公共住宅委員會委員


2024年6月29日(六)13:30〜15:30
主題四:公宅、社宅與青宅

劉惠芳(主持人):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正工程司、曾任台北市市場處公共藝術案執行小組委員

郭英釗(講    者):九典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萬華公營社會住宅設計建築師

黃金樺(講    者):彰化縣政府青年發展處處長、推動彰化縣青年住宅計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


2024年8月24日(六)13:30〜15:30
主題五:國際上的公宅發展

沈孟穎(主持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著有《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一書,榮獲文化部第46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

楊詩弘(講    者):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日本公共住宅研究者
鄭采和(講    者):鄭采和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荷蘭都市更新與街區再生參與者


※報名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Detail.init.ctr?actId=40197&utm_source=moc&utm_medium=query&utm_campaign=40197

※活動地點:鐵道部園區多功能教室。

※報名方式:線上及現場皆可報名,人數額滿為止。

※活動費用:免費,需購票入館。


「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特展 -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臺博館推「當我們同宅一起」特展 從40處公共住宅設計建構宜居生活的想像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04 18:13:33) 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及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透過各國及臺灣歷史上約40處的公共住宅設計案例,回望百年來對於「宜居」的公共住宅設計和社會價值觀演變,即日起至113年11月10日於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廳舍2樓特展區展出。

今(4)日舉行特展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立法委員吳思瑤、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徐燕興、清華大學教授吳光庭、實踐大學副教授王俊雄、輔仁大學副教授陳國偉、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梁豫漳、臺灣建築學會主任委員徐昌志、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臺灣現代建築學會秘書長蔣雅君等貴賓均出席與會。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文化部與內政部合作,導入藝術銀行於公共住宅中,希望達成理想生活的體現,除了住宅硬體外,還有內在身心靈的關注,讓公共藝術能在民眾生活及公共空間中出現。文化部去年協助臺博館代表臺灣成為ICAM建築博物館國際聯盟的機構會員,今年9月則與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也將持續與國際建築界建立連結。

對建築文化領域長期關注的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公共住宅是現今的重要議題,新時代的公共住宅為何,是當代政治者、設計產業者、公眾等應不斷思考和探問。此展是臺灣建築文化中心第一檔軟體先行的展覽,期望未來能進一步達成設置臺灣建築博物館的目標。

「公共住宅」是國家面對都市人口膨脹、超過負荷的環境,介入改善居住問題的方法與嘗試,也是一種理想現代生活的實踐。「當我們同宅一起」特展以19世紀以來的公共住宅發展為主軸,呈現各國發展多元公宅設計的努力,並對照臺灣自日治時期、戰後至美援等不同階段的嘗試,從公宅起源、建築功能與設計演變、經濟學等面向切入,帶動大眾對未來公宅或居住生活的想像。

本次展出40處的公共住宅設計案例,包含歐洲最早期的代表案例,1858-1883的「百年前工業合作社的模擬家庭實驗:法國吉斯之家」,白手起家的鑄造業大亨葛丁為他的工廠員工建立了一個合作社社區,將員工共同勞動的成果,以「同等的價值」投入改善員工的生活條件,成為公共住宅制度的啟發。

1919-1922「天空中的街道:荷蘭賈斯圖凡艾芬住宅群」,結合都市「高層塔樓」與花園城市「聯排房屋」這兩種傳統社會住宅的模式,影響了荷蘭現代建築的發展。1960-1970「用模組房間堆砌城市住宅集合體:加拿大人居67」利用預鑄、模組化設計與施工降低成本,並將郊區住宅有花園的生活型態融入都市生活,對國際住宅規劃有重要影響。

臺灣案例包含1935年「南方風土住宅:臺灣臺南東門町市營住宅」、1955年「中美合作自助建屋:臺灣碼頭、礦工、鹽工工人住宅」、1961年「臺灣版住宅博覽會:臺灣臺北市敦化南路示範國民住宅」等,是臺灣早期公共住宅發展的重要例證。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未來會持續以博物館角度切入臺灣建築文化推廣,期望能藉由展覽與教育活動向一般民眾推廣建築文化與建築美學的社會教育。本展同時為文化部「淨零排放示範展覽計畫」示範展,是當代關注議題,也是政府重要政策,以「循環使用、減少使用」為策略,展場的展架以可逆式設計,拆解後可移地再使用,同時減少塑化材料使用及印刷品印製數量,為展場設計製作的減碳製作嘗試,也是2050淨零碳排放國家政策具體實踐。

展覽資訊:
「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
時間:即日起至113年11月10日(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當我們同宅一起」展覽開幕,實踐大學副教授王俊雄(左起)、立法委員吳思瑤、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徐燕興、輔仁大學副教授陳國偉合影。

「當我們同宅一起」展覽開幕,實踐大學副教授王俊雄(左起)、立法委員吳思瑤、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徐燕興、輔仁大學副教授陳國偉合影。
訊息來源:文化部(廣告)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社會住宅【臺北市】博嘉安居(2027)文山區✽國家住都中心

社會住宅【臺北市】保儀安居(2028)文山區✽國家住都中心

社會住宅【臺北市】慶仁安居〔2029〕文山區✽國家住都中心

社會住宅【臺北市】樂康安居AB〔2029〕內湖區✽國家住都中心

社會住宅【臺北市】芝山安居〔2029〕士林區✽國家住都中心

【臺北市】延北社會住宅(2030)士林區

【臺北市】金華社會住宅(2029)大安區

社會住宅【臺北市】萬華安居(2025)萬華區✽國家住都中心


萬華安居 | 臺北市萬華區      https://sh.hurc.org.tw/A/A-108-002

興辦進度:

決標日期 / 110年2月5日 建照日期 / 110年12月6日
開工日期 / 111年1月21日 竣工日期 / 114年4月12日


「萬華‧安居」社宅開工 總統盼中央地方共同努力、回應國人對社宅的期待

總統出席「國家住都中心萬華‧安居社會住宅新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

蔡英文總統今(23)日上午出席「國家住都中心萬華‧安居社會住宅新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時表示,從社福照顧到產業進步發展,社宅都是重要的關鍵,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內政部和住都中心已經建置好流暢的社宅推動產線,希望各地方政府都能在行政事務上給予支持,一起回應國人對社宅的期待。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內政部次長兼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代理董事長花敬群簡報目前各地社宅興建進度,以及「萬華‧安居」社宅的設計規劃與願景。


總統致詞時表示,「萬華‧安居」社宅這塊基地不僅位置好,具備良好的生活機能,地也夠大,可以為年輕的世代以及需要幫助的市民提供比較好的居住選項。今天是「萬華‧安居」的開工典禮,也是中央在臺北市第一個開工的社會住宅,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見證這個大日子。她除了要感謝內政部及國家住都中心夥伴長期以來的打拚,也要感謝臺北市政府的行政協助。

總統指出,推動社宅是她上任以來的重要政策之一。只租不售的社宅,可以讓資源生生不息,幫助剛進入社會的年輕家庭,提高他們到城市打拚的意願,為城市注入新的活水。其中的保障戶數,也能為需要協助的人減輕生活壓力。

總統進一步指出,我們現在所規劃的社宅,更結合社福照顧,以及可以促進附近社區居民生活機能的設計,目標就是要創造雙贏。像是此次的「萬華‧安居」社宅,就配合在地需求,規劃設置幼兒園、日照中心,以及商業、辦公出租空間,相信完工後,不僅可以提供在地居民更方便的生活空間,也能增進在地的就業機會。

總統說,從這個案子開始,也將「預鑄工法」逐漸導入國家住都中心所辦的社宅。現在,取代現場施工的「預鑄工法」是營建的趨勢,不但可以減少工地對居民的影響,更能夠精簡人力以及縮短工期。

總統表示,政府推動社宅政策,除了要維護民眾居住福祉,也能藉此引導民間營造業技術升級,這樣不僅能夠因應缺工問題,更是國家營造產業邁向科技化的必要作為。她也請國內營造業者努力提升預鑄和模組化工法的量能,未來政府各項建設也要全力配合,提供營造產業升級轉型的市場條件。

總統強調,從社福照顧到產業進步發展,社宅都是重要的關鍵,也需要中央和地方來共同努力。今天的動工更是代表中央對各地方的社宅需求,一定會全力協助,不會讓地方政府孤單。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希望中央政府所主導的各項社宅方案,也能夠得到地方政府的協助。中央對各地方的社宅需求,一定不會缺席,特別是地方政府量能不足時,中央更不會置身事外。

總統指出,現在,內政部和住都中心已經建置好流暢的社宅推動產線,所以我們也希望各地方政府都能在都市計畫、建築管理等行政事務上給予支持,一起回應國人對社宅的期待。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內政部、住都中心的努力,以及臺北市政府與議員的協助,並祝福工程如期如質順利完工。

隨後,總統也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祝禱及開工動土儀式。包括內政部長徐國勇、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國家住都中心副執行長柯茂榮與臺北市副市長彭振聲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以下簡稱國家住都中心) 今(23)日在臺北市萬華區盛大舉辦「萬華安居」社宅開工典禮,是中央在臺北市第一場社宅開工典禮,也是國家住都中心第一個採用「預鑄工法」的社宅專案。由總統蔡英文親自執鏟,內政部長徐國勇、臺北市副市長彭振聲、國家住都中心代理董事長花敬群以及各方嘉賓一同蒞臨,祈求工程順利進行,過程平安順利,直至目前為止,累計決標戶數已達1萬3,360戶。

總統蔡英文表示,萬華安居社宅基地不僅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也結合社福設施照顧附近居民,創造雙贏。且本案所導入的預鑄工法,將改善市場缺工缺料的營建問題,精簡人力縮短工時,同時也可以使民間產業升級,推動營建市場轉型。

內政部長徐國勇提到,特別要感謝台糖公司、國產署、國防部及臺北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與協助,本案基地校園林立,生活機能完善,興辦社會住宅也將成為鄰善設施,可以讓臺北市有不一樣的風貌,更是臺北市東西區翻轉的重要指標。

臺北市副市長彭振聲也說,中央與地方積極透過社宅溝通平台,推動政策及檢討民眾反映的狀況,使社會住宅的興辦可以順利進行,讓低收入團體及青年就業團體生活沒有後顧之憂,地方將持續與中央攜手推動社會住宅。

「萬華安居」社會住宅2處基地位於萬華區華江里,距離板南線捷運龍山寺站、萬華車站步行約15分鐘,基地北側為華江國小,鄰近環南綜合市場、華江大橋、雙園河濱公園、大理國小、大理高中,生活機能與就學資源豐沛,交通也相當便利。本案建築規模為地上13~14層、地下2層,將提供300戶社宅單元,預計113年完工。繼台南「新都安居」後,國家住都中心與國防部、經濟部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再度合作「萬華安居」社宅專案,攜手發展市中心土地,創造更具公益價值的未來。

「萬華安居」的「兩個第一」,包括由中央在臺北市興建社宅的第一場開工典禮,以及國家住都中心第一個採用「預鑄工法」的社宅專案。國家住都中心表示,預鑄工法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現場的人力需求,邀請經驗豐富廠商共同參與,未來也將普及預鑄工法至更多社宅專案,推動營建產業升級,加速社宅興辦效能。

國家住都中心今年總計將會開工9案14處社宅基地,目前已如火如荼完成8案13處社宅基地開工。未來持續攜手其他縣市政府共同打造品質與效率並重的好宅,加速推動社宅興建,滿足等待入住民眾的殷切期盼。

 
2021-01-22國家住都中心帶動營建業升級 預鑄社宅300戶決標
 
 
國家住都中心首次推出預鑄工法社會住宅-萬華華江社會住宅,全案外牆以預鑄的方式興建,由「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統包團隊得標,預計113年完工。
 
國家住都中心表示,預鑄外牆構件(包含表面磁磚及窗框)在預鑄廠內完成,取代現場施工,並配合揚重機械使用,可減少施工人為的噪音及粉塵,提升工地的環境品質,降低對里民的困擾。且為因應目前營建產業缺工之型態,採用外牆預鑄工法,除了能夠簡化工地現場作業,期望改善因人口老化、勞工年齡斷層,導致營建業持續缺工的情形,並帶動整體營建產業升級。
 
基地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2段,鄰近華江國小,為配合在地需求,規劃幼兒園、商業出租空間及辦公出租空間等,以服務社宅住戶及周邊居民,提供兼容多元共居的宜居環境,充分展現國家興建社會住宅的決心及效率。後續將於全台18縣市推出社會住宅,滿足各地居住成家需求及照顧弱勢族群,落實住都中心協助民眾安居成家之理念。






社會住宅【臺北市】凌霄好室(2028)萬華區✽國家住都中心

 

中央興辦社會住宅計畫 | 安居·好室      https://sh.hurc.org.tw/


凌霄好室 | 臺北市萬華區      https://sh.hurc.org.tw/A/A-108-001


公園悠活宅 國家住都中心臺北萬華「凌霄好室」社會住宅統包工程決標





【臺北市】景豐社會住宅二區(2028)文山區

社會住宅【臺北市】延吉好室(2025)松山區✽國家住都中心


中央興辦社會住宅計畫 | 安居·好室      https://sh.hurc.org.tw/


延吉好室 | 臺北市松山區      https://sh.hurc.org.tw/A/A-105-001

決標日期 / 109年12月4日 建照日期 / 110年11月22日
開工日期 / 110年12月30日 竣工日期 / 114年3月28日

首案導入整體衛浴 (UB) 工法


文創在隔壁! 國家住都中心松山「延吉好室」社會住宅開工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今(27)日在臺北市松山區舉辦「延吉好室」社宅開工典禮,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國家住都中心執行長黃景茂蒞臨出席,也是繼12月23日萬華安居社宅臺北首發開工後,臺北市第2處社會住宅開工,祈求工程順利進行,施工安全。

臺北市松山區的延吉好室基地,座落於大台北核心區域松山區光復南路巷內,位於捷運板南線與松山新店線之間,交通網絡密集方便,鄰近臺北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以及臺北機廠,地理位置絕佳又富有歷史文化及現代文創融合,居住環境鬧中取靜。

延吉好室預計興建地下3層及地上13層之社會住宅,戶數合計共160戶住宅單元,預計在113年完工。建築除有綠建築、智慧建築、耐震標章標準外,亦留設大面積開放綠地,打造優質複層綠化林蔭道,服務在地鄰里;本案讓青年朋友們舒適入住外,更設置托嬰中心,做為安心成家立業的後盾,形塑美好的城市願景。

花敬群次長表示,社會住宅是總統重要的政見,也是城市脫胎換骨的關鍵。國家住都中心感謝所有參與的團隊攜手合作,在提升社會住宅的量能同時,也著重品質的維護、新工法的導入,以及整體產業升級,讓周邊環境因為社會住宅的加入而變得更加美好。「延吉好室」基地也是國家住都中心興建社宅首案導入整體衛浴(UB)工法,對於推動產業升級有示範意義。

國家住都中心強調今天這個開工典禮只是一個起點,未來社宅國家隊將以最快速度,打造品質與效率並重的好宅,後續也秉持這樣的決心加速推動社宅興建,以滿足等待入住民眾的殷切期盼。



【臺北市】興隆FH區社會住宅(2028)文山區

【臺北市】松信社會住宅(2028)信義區

【臺北市】福民社會住宅1區(2026)萬華區

【臺北市】力行社會住宅(2025)中山區

【臺北市】興隆I區社會住宅(2025)文山區

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臺北市】景豐社會住宅一區(2025)文山區

 

109-10-05北市今年第7座社宅開工 柯文哲:提供市民更好的居住環境
 
109-10-05柯文哲主持臺北市文山區景豐一區社會住宅新建工程開工典禮
 
109-10-05臺北市文山區景豐一區社會住宅新建工程開工典禮

 




【臺北市】福國社會住宅(2025)北投區

  

109-07-20臺北市北投區福國社會住宅統包工程開工典禮



公共建築開工動土(2020

 




【臺北市】玉成社會住宅(2025)南港區

 

109-10-30臺北市南港區玉成社會住宅統包工程開工典禮 

 





【臺北市】三興社會住宅(2025)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三興段資源回收廠基地社會住宅新建工程」為大規模新建社會住宅計畫,於10894日上午由臺北市柯文哲市長、彭振聲副市長、工務局林志峯局長、工務局衛工處李建賢處長、都市發展局黃景茂局長、黎順里卓秀娟里長、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及施工團隊春原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福林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舉行動土祈福典禮,與會出席人士祈福工程如期如質平安順利完成。

柯市長表示都發局主政多處社會住宅工程,業務負擔繁重,交由工程專業單位工務局所屬各處協助辦理,發揮本府團隊合作戰力,其中本案三興社會住宅新建工程施工階段即託付多項建築經驗的衛工處代辦。衛工處李建賢處長表示三興段資源回收廠基地座落於信義區三興段三小段4225筆地號,基地面積11,039.82平方公尺,工程預算約新臺幣26.32億元,興建地下3層、地上19層建築物,可提供社會住宅共560戶,預計於1126月竣工。


本案社會住宅周邊配合都市設計準則退縮8公尺建築並種植橋木,興建完成後基地將有一半以上約6,000平方公尺之空地可供附近居民散步、休閒使用,是很好的遮蔭休憩場所。住宅停車場部分將開放附近居民出租使用,目前基地周邊道路兩側臨停之車輛如停放於住宅停車場,將可改善周遭整體市容及交通順暢。





住宅同時設置多元性的社交空間及公共服務設施,包含區民活動中心、嬰幼弱勢照護、都市農園及學前教育設施等,提供良好的活動、交誼與社福空間,形成新的住宅型態,透過新的型態回應社會住宅於都市定位、在地性及社區連結性。另本案更納入智慧三表(水表、電表、瓦斯表),將取得智慧建築標章、綠建築標章、無障礙住宅標章及耐震標章等高標準認證,營造良好都市生態環境,提升社會住宅質感、親民及永續建築的形象。

柯市長表示將持續推動辦理社會住宅工程,提供優質的出租住宅居住環境,展現全新世代社會住宅典範。

  




【臺北市】南港機廠社會住宅(2025)南港區


「臺北市南港區南港機廠基地社會住宅統包工程」為本府住宅政策推動之標竿計畫,亦為「循環經濟」示範場域。於110年2月8日上午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黃景茂局長出席領取國際認證BS 8001循環經濟標準證書。本案由專案管理(含監造)團隊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華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統包團隊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達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薛昭信建築師事務所/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組成。

「循環經濟」理念,為循環經濟5R: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回收(Recycle)、再思考(Rethink)、維修(Repair)理念以南港機廠社宅為示範基地,結合「可回收建材與循環建材」、「資源循環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彈性模組」等策略,促進社會住宅資源得以循環再生及永續利用。

在物料循環中,規劃使用超過6萬噸的循環再生物料或未來可再使用建材,大幅減少自然資源的耗用,同時促進再生物料市場之活絡。透過結構輕量化設計,主結構材料之總使用量亦較傳統工法減少超過4萬噸之使用,總計創造出超過10萬噸建材之循環效益。

在水資源循環部分,本案亦藉由透水與截流設計,規劃將5,228噸水資源收納至隱藏於建築中之模組化可拆卸水箱中,平時作為公共用水,強降雨時亦可為海綿城市之立體滯洪池。

在能源循環部分,本案採用電力回生電梯,使電梯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同時是座小型發電廠,若依據能源局之節能率計算,南港社宅每年約可節省10萬度電,相當於16.3萬元/年之電費節省;再配合綠建築節能規劃及太陽能再生能源之使用,將樹立綠能社宅之新指標。

黃局長表示營建產業耗用全球多數資源,亦於拆除後造成大量營建廢棄物處理的問題。為此,本局藉由南港機廠社宅基地示範導入營建產業的循環經濟,並積極取得國際循環經濟標準BS 8001認證,落實循環經濟理念。除創造宜居的城市,亦為全球環境永續而努力。未來將持續導入各式新創之循環經濟模式,逐年提升循環經濟效益之比例,來激勵循環建材、循環設計之綠色採購,為本市提供更豐富、更創新、更具經濟效益之營建循環經濟元素。




臺北市長柯文哲今(27)日參加「臺北市南港區南港機廠基地社會住宅統包工程開工典禮」,柯市長於致詞時提到,南港社宅是我們開工的第8個社會住宅,所以今年已經開工3334戶社會住宅,這個一開工,現在施工中的社會住宅會超過1萬戶,約1.1萬戶,進入我們公宅的最大興建量,我們會維持這個興建量往五萬戶的目標推進。


南港機廠社宅是「東區門戶計畫」的其中一個子計畫,東區門戶計畫是第二任期很大的重點,目前在市長是列管的包含26項子計畫,包括前幾天開幕的南港生技園區大樓,東區門戶計畫包括生技產業、會展產業,南港一、二期會展中心已經完成,另外一個是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在明年六月會正式營運,還有一個是南港瓶蓋工廠的青創基地,那我們講到東區門戶計畫比較特別的,除了目前的生技、音樂、會展、青創,我們把私人的開發案直接在府內建立窗口列管,因為政府還是要幫助大企業在這邊進行建設,所以不管是中信金、臺肥、 南港輪胎,都在府內建立單一窗口來加速他們在這邊的開發。

柯市長也提到,整個東區門戶計畫在執行的時候,就要想到這個地方不管是就業的人口跟居住人口都相當多,所以我們把公宅也列入很重要的開發子計畫,我們有6個公宅在這邊開發,今天最大的是南港機廠社會住宅,花費新臺幣73億元整,興建地上227層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可提供住戶單元共1,436戶,是目前臺北市南港機廠社宅是單一基地最大戶量、最多戶數的社會住宅。他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他的尺寸大,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特色,一個是「青創基地」,我們目前在低樓層蓋公宅本來就有設置福利設施,包括活動中心等,不過最重要的是在34樓把青創基地帶進來for co-working space,所以將來在這個地方會住很多年輕人,在34樓會開闢成青創基地,方便他們在這個地方可以創業。

柯文哲市長提到另外一個最重要的一點,這是臺灣第一個循環經濟的大建築物,循環經濟是他在2018年到荷蘭發現在西歐國家已經在執行整個循環經濟,因為事實上建築業是一個高耗能的產業,也產生很多垃圾,所以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策略強調的是永續經營,所以將來蓋的這棟大樓採用可永續經營的戰略,例如可回收建材,當50年或70年後,當這棟大樓要更新的時候,那些建材能夠回收再利用,所以我們會採用可回收建材及循環建材,另外整個生活起居強調的是資源循環再利用,還有所有的廢棄物能夠資源化。也使用彈性模組以及以租代買的概念。

柯文哲說,循環經濟是一個目前世界經濟的主流,不過因為在臺灣還是第一次實施,以我看國外的經驗,要進行循環經濟很多還要跟銀行業,特別是保險業要能夠鏈結,因為很多材料是50年後再利用,你只要想想看不管是50年後或是70年後,那些材料要能夠再利用表示說他必須是很長久的資金,今天投資是50年後才要回收,所以一定要去跟保險業連結,至於這種循環經濟在臺灣因為 還沒有正式去試驗過,事實上我們也在摸索階段,所以南港機廠的社會住宅除了是北市府一系列興建住宅的政策以外,當然我們還是有在綠建築、智慧建築、耐震、無障礙還是按既有的標準,不過共享空間跟循環經濟是這棟大樓新的特色。

柯文哲最後感謝監管及監造團隊,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華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及統包團隊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達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薛昭信建築師事務所、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這些團隊是國內最強的建築團隊,所以交給他們還是很放心,協助市府進行工程發包、設計及施工等作業,都交給這些優秀的建築團隊,我們要覺得幸福,也感謝市議會對這個案子的支持,最後祈求開工順利、一切平安、早日完工,開放給市民使用。 活動前柯文哲先接受媒體聯訪。

有關媒體提問南港公宅有何特別之處,柯文哲回應這是單一基地戶數最多的公宅,達1436戶,同時也是循環經濟史上的里程碑,因為它是第一棟循環經濟的大建築物,整個建築業是全世界能源消耗佔比很高的產業。日後我們的建築目標是50年後還可以回收再利用,所以他是臺灣第一棟循環經濟的代表,因為是第一個,所以還有很多還在摸索。

另外記者提問有關北市國宅管線更換問題,市長回應已叫政風室調查,不要先下結論,調查出來再處理。

  

【臺北市】錦州社會住宅(2025)中山區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代辦都市發展局之「臺北市中山區錦州社會住宅新建工程」,工程進度正如火如荼的展開,為祝禱工程能圓滿進行,選定於109217日良辰吉時於基地內舉辦工程開工祈福典禮,典禮由柯文哲市長親臨主持,並帶領相關人員共同祈求工程圓滿進行,工作人員及機械一切平安順利。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工務科科長郭俊昇表示,錦州社會住宅新建工程總工程費約計新臺幣22500萬元,預計11212月完工,完工後提供複合公共服務機能結合社會福利設施、社會住宅及鄰里商業設施等,使市有土地活化再利用,改善生活環境及提升居住品質,帶動周邊地區辦理都市更新契機。

錦州社會住宅位於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99巷及新生北路二段間,基地面積約5,230.63平方公尺,規劃興建地下4層地上20層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約45,765.71平方公尺,1樓開放空間創造都市通廊,連結基地四周環境,並設置非營利幼兒園、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老人活動據點、零售商店、餐飲,2樓設置身障日間照護機構、區民活動中心,並透過基地高差創造出新的地面廣場,作為都市廣場及休憩空間,3樓設置社區圖書館、健身房韻律(瑜珈)教室、廚房等創造年輕人與銀髮族共享生活圈,讓社會住宅成為鄰里學習與互助中心,4樓至20樓為多戶住宅,約387戶,屋頂為空中花園,並設有景觀花圃、休憩平台及太陽能板。




新工處工務科士林工務所主任陳百慶補充說明,臺北市目前面臨人口成長趨緩、人口結構呈現高齡、少子化及老舊建物比例逐年增加、房價高漲等課題,又因高度都市化而面臨住宅市場供需機能侷限,致使中低收所得者之居住問題無法完全依賴租賃市場,為避免長久將累積各式社會問題,臺北市推動興建社會住宅政策,本工程並以取得綠建築銀級標章、智慧建築銀級標章、無障礙住宅標章及耐震標章等四大標章為目標,除滿足市民基本需求,又兼顧適宜的生活品質,得以在永續經營中追求發展與成長。







【臺北市】培英社會住宅(2025)中山區






為積極推動住宅政策,北市府於大直捷運站附近興建培英社會住宅工程,並由臺北市柯文哲市長率領都發局、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與設計監造及施工團隊,於109227日上午舉行開工祈福典禮,與會出席人士祈福工程如期如質平安順利完成。

都發局表示截至目前臺北市已有3,228(19)社會住宅完工,尚在施工中之社會住宅有8,928(44),未來「臺北市中山區培英社會住宅新建工程」將再提供96戶住宅空間,水利處補充培英社會住宅基地面積為2,898平方公尺,工程預算為新臺幣8.2億元,為地上14層、地下3層之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預計於1123月完工、11212月入住為目標。

北市府更規畫未來16樓將由臺北市社福機構進駐,其中包括托嬰中心、幼兒園、區民活動中心等相關設施,透過在地社福設施,提供良好的活動與交誼空間,形成新的住宅型態,另本案亦納入智慧三表(水表、電表、瓦斯表),將取得銀級智慧建築標章、銀級綠建築標章及耐震標章,營造都市生態環境,提升社會住宅質感、親民及永續建築的形象。



為屏除破除住宅區隔的藩籬,本案將社會住宅、明水公園、永安國小之間利用動線串聯,打造雙排林蔭大道的通學廊道,讓學童們可以悠閒、安全的上下學,並提供市民更舒適便利的活動空間,且精心規劃了一座戶外階梯廣場,未來可提供給周遭居民舉辦露天音樂會或親子活動。

此外,水利處在施工階段,將加強施工品質的管控與督導,以提供公共住宅優質環境及生活服務。